中国现代钢铁冶金学家、陶瓷学及电炉炼钢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15年获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同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1928年于上海创建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

在他领导下,建立了三相电弧炉,炼出不锈钢、锰钢、高速钢等。他还积极倡导开展国瓷研究。 著有《景德镇陶瓷的研究》等。







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1947任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现机械工程学院)、航空系教授。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热加工、热处理、材料强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和教育事业。他创立多次冲击抗力理论在低碳马氏体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并阐明了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合理配合的规律性,对中国材料强度学科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级工程师,冶金学家、机械工程学家,光学仪器专家。1934年获美国匹兹堡卡耐基大学硕士学位。1947-1948年于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现机械工程学院)任教授。引进了孕育铸铁、阶段热处理、电焊条制作等技术。








著名空气动力学家。1931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3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即入中大机械特别班(即航空工程研究生班,现机械工程学院),至1937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3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在加州理工大学获航空工程和高等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兼教授,为发展我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竭智尽力。




热能动力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著作颇丰。

193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现机械工程学院),为日后深造打下坚实基础。编著有《锅炉学》、《锅内过程》、《燃气轮机》、《蒸气动力厂》和《锅炉原理》及《两相流与传热》等11本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4项,部委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

       



学俊



中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和农业机械学家、中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现机械工程学院)曾德超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70年,一生撰写研究论文文章140余篇,对中国农业科学,特别是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直接参与建立中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和学科体系的学者之一。



著名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现机械工程学院)。协助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建设了中国科大流体力学的专业教学体系。童秉纲曾历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原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江苏南京人,惯性和精密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衡高于194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5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机械工程学院)。其历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7年留学苏联。1961年在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丁衡高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设计室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设计所副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会科学技术部副局长、研究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科学技术工委员会主任。



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系(现机械工程学院)198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金属学科评委、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理科材料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等职。魏炳波院士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液态金属深过冷研究和快速凝固研究等。魏炳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