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南工无线电结构专业的先驱者吕仁清

发布者:张琪发布时间:2016-05-10浏览次数:2583

    吕仁清于1961年在南工无线电系毕业留校,参加无线电系结构教研组的创建工作。

    1964年当时的电子工业部教育司要求高教部正式筹建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与工艺专业,以适应无线电整机厂及研究所研发新产品的需要,改变以往结构设计“傻粗笨”的面貌。学校决定抽调无线电系吕仁清,机械系零件原理教研组曹振铎两位年青教师接受电子部教育司的任务,携带电子部出具的介绍信进入全国范围内电子部主要的整机研究研究所和工厂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座谈、调查。

    经过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无线电结构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应当以机械为主,电讯为辅,机/电比例以7/3为宜;结构专业学生学的电讯知识要求面宽,深度达到可以与电讯设计人员有共同语言、实行有效沟通为宜。该专业应当设置在机械系,学生学的电讯知识与机械系其他专业有所区别:结构专业的电讯课程由无线电系专门编写,偏重高频、弱信号处理;而机械系其他专业学生的课程由南工动力系承担,偏重低频、强信号。无线电设备结构专业课程设置以雷达为典型产品,围绕整机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运行展开。置于桁架结构的大天线设计,可由南工土木系的毕业生承担,在无线电结构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予以回避。

    这样框定的专业通常称之为“小结构”,整机设计单位的需求面广量大,而涉及大天线设计的称之为“大结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回炉的问题。

事后实践证明吕仁清他们调查的结论是经得起检验的。

    经电子部教育司确认,1965年7月15日高教部正式下文至南京工学院,在南工机械系正式启动南工“无线电结构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专业方向是当时教育部的教育司司长确定的,要以环境可靠性为主线来安排课程,因此安排了振动、热设计、防腐,电磁环境方面安排了屏蔽和电磁兼容。全国凡有结构专业的高校其专业方向基本上按我校的模式办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随南工无线电结构专业逐步走上规模(本科一年级学生招收45名新生),国内又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相继成立结构专业: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北京邮电学院、上海科技大学。

    经过学校的协调,吕仁清受命带领无线电系的李宝云、郑玉成和刚毕业的王本山、蒋全兴到了机械系,与机械系的童宝义、董梅萼、曹振铎、邹鸿德、季馨会合,筹建机电结合的整机设计专业,无线电系原有的结构教研组随之撤销。

为了加快专业建设,除了65年暑期招收30名新生外,还从21专业调取10名新生组成24631班。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干扰同样扰乱了正常的教育工作,但吕仁清老师还是把培养学生当做自己的工作。由于教研组老师的悉心尽力关照,我们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在动乱中栽跟头的。

在高校恢复招生之前,吕老师就带领教研组老师进行实验室建设、典型结构件的收集、汇总、年青教师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接下去就是教材编制的准备。首先编写讲义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及测量技术。

    1978年3月参加了电子部组织的工科电子类专业统编教材《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原理》(115教时92万字),由南京工学院牵头。1979年10月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内含热设计、振动与冲击隔离、电磁兼容、腐蚀与防护设计、机柜与机箱设计(含人机工程)五篇。直到2003年经过五次修订,总出版量近五万册,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为全国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人才一代人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1980年以后,吕仁清老师开始参与10余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和宣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