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讨论稿)
一、相关概念
1.卓越: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卓越,卓越工程师就只能是最杰出的那一个类型工程师。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卓越是用相对概念,意思是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很优秀。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可以包括若干类型的工程师培养。
2.工程师: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工程师,那只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的或者评上工程师职称的人才才能称为工程师。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师用的是相对概念,是指培养有能力承担工程师所做工作的人才,并有资格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评上工程师职称。
3.应用: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应用,那么除了纯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技术都是应用。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应用是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在研究院和大学从事研究、在设计院和实验室从事设计开发而言,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现场应用工作。
二、工程师分类
1.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不同类别的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可以不同,但在本科阶段都应完成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任务,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2.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
3.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四、培养标准
1.国家通用标准:国家通用标准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国家层面的标准,是引导性的标准,所有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都应该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培养工程师。拟由工程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
2.行业专业标准:行业专业标准是在通用标准指导下,规定一个具体专业的工程师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拟由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并发布。
3.学校培养标准:学校培养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制订的一个具体专业的培养标准,应体现本校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一般而言,学校培养标准要高于行业专业标准和国家通用标准。
五、培养模式
1.本科培养模式:推荐“3+1”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2.硕士培养模式: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推荐“1+1”模式,累计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
3.博士培养模式:工程博士3-5年,应主要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各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自主设计培养模式。
六、企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所谓“企业培养方案”就是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七、招生与教学管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建立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三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与传统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双向互通的并行体系。学生可以多级进入工程师培养体系,分流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可以通过高考招收学生,也可以从校内各年级中选拔学生转到工程师培养体系中去。对不适应的学生可以转出到相应的院系继续学习。本科升入硕士、硕士升入博士可以在工程师培养体系和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双向保送。
八、成熟度评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遴选参与高校,采用成熟度评估的方式进行。凡是希望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应先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讨会,并拟定本校试点方案,经过多次研讨,经评估方案趋于成熟后即可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成熟的基本特点是:(1)具有符合要求的学校培养标准,学校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2)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3)培养模式要包括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部分,在企业学习阶段要有初步的“企业培养方案”。
如试点方案评估未成熟,可以继续参与研讨,直到方案成熟为止,即可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在正式启动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须公布本校的培养标准和具体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学院教学办公室
2015-10-29